「官立小學校長協會」三十年
官立小學在一九五五年以前是頗為「珍貴」「罕見」的,港九總數大約只十間左右,能獲派擔任官小校長的,自是難能可貴,亦多是港大畢業的「教育官」。而官校教師薪酬也比津校的高許多。
話分兩頭,說到官小校長這個職級,似乎必須重溫一下五十年前的教育司署人事制度。二戰後的十多年,非英聯邦大學畢業人士或本港師範畢業生,如獲教署聘任為教師,通常不外擔任下列四種職務之一:
1. 小學或中學教師
2. 師範學院(後稱教育學院)講師
3. 教署視學處副督學
4. 官立小學校長
擔任以上四種工作的教師,其職級薪酬均相同,即「小學教師」(Primary School
Master----女教師稱為Mistress,下同。) [按此係專為一年制師範畢業生而設,「小學教師」須利用課餘時間,就讀官立文商夜校(三年制)畢業後始可申請轉為「文憑教師」否則永無升遷機會。]「文憑教師」(Certificated Master)、「助理教席」(Assistant Master)及「高級助理教席」(Senior Assistant Master)。擔任官小校長者另加職務津貼兩至三個薪點。
早期校長之委派,並無固定之機制。只要長官欣賞認可,便可榮升。一九六
零年左右,由於政府增建大量新官小(廿四至三十課室者),且制度漸趨完善,官小校長而屬「教育官」職級者漸漸他調,因而教署每年都在五六月間將官小校長空缺通告各校,邀請有興趣者參與面試(自然是英語對白)。至一九六二年左右,官立小學已共增至一百零四所,而官小校長職位亦漸漸全由本港各非學位教師(即師範畢業生)中較精英者擔任。
在這個階段前,官小校長來自不同階層和不同背景,且社會及政治環境特
殊,因此從沒有「會社」的組合。教育司署也極少舉辦講座或研討會之屬。官小校長們樂見「政簡刑清」,故絕少聚會。偶然三兩 志同道合者茶敘,亦不外談天說地一番而已。記憶之中,有三兩年假期,曾有過資深校長發起設宴聯歡,並邀請各高官同樂,但校長們參加者並不多。
約在一九六七年後,終於有校長發起,組成了官小校長聯誼會。自此彼此聯絡加強,但尚未正式成為工會。當時官小學生質素好,大家工作亦清閒,可說是太平時代。
時光流逝,社會變遷,官小漸漸受到多方面衝擊。首先是一九六二年開始,「升中試」實施,非官小的學生亦同樣有機會升上官立中學。其次是:由於官小奉令不得將學生留級,亦不准為小五、小六學生補課,資助學校則全都可以,因而官小學生大量流向津貼小學,引致官小縮班。而對官小校長本身直接打擊最大的,是一九七二年四月一日實施的新薪俸制度。在這制度下,副督學和師範講師都獲提升高了三個薪點,並獲取房屋津貼,惟官小校長則是原地踏步。新委任者更須候學校之學生人數「足夠」時始能升為「高級助理教席」(十八班以上)。
一九七零至八零年間,香港工運蓬勃。原來按照本港法律,只有註冊的工會(Trade Union)才有權代表員工和政府談判。因此一九七五年官小校長聯誼會迅速註冊轉為「香港官立小學校長協會」,以便和官方對衡。
其時教署內成立了的工會繁多,較重要的要算「官立學校非學位教師職工會」。該會主要的會員係官小教師,和官小校長面臨的問題相同,可謂唇齒相依。
官小不再受市民歡迎,官小大量縮班,多所官小結束而將校舍拱手送給津貼小學原地辦學,這都是悲慘的事實。教署高層認為此乃由於官小校長管理不善和教師教學水平欠佳所致。這當然是寃哉枉也,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。一如前言,官小之所以當時失敗,乃是「不准留班」、「不准補課」、「不准考入學試」(津小則無限制)的結果,可以說是教署政策失誤。尤其是,所有官小校長及教師本皆師範學院畢業生之佼佼者,成績稍遜根本政府不會聘用,怎能將過失諉諸官小校長?
猶記某年某月某日,某高層召全港官小校長訓話,說是他已替行將「超額」的官小校長計劃好,在中學留有十七個教師名額,需要時他們便可保留原薪在中學任教云云;至於官小教師,則強逼提早退休無法避免了。
不少官小校長根本不曾在中學擔任過教職,這一安排,怎生接受?當時真的是人心惶惶,不可終日。
長話短說,自從工會正式成立後,由於具有談判的能力,在一九七五年打後的年代,我們和署方曾經「對抗」,也曾「合作」,很做了一些事,值得一記----
△ 我們出版了不定期刊物,替官小、官小校長鳴不平,指出各種不合理的制度。執筆編輯俱由校長擔任。
△ 教署成立了「諮議會」,各工會均獲邀出席發表意見。官小校長會每次均派出代表二人,參與各種政策及措施的研討,每年三至四次。官方主席為教育署署長,副主席則是職方代表。
△ 教署另行邀請官小校長會全體理事每季舉行會議,專注研究官小的各種問題,加強官小與教署的溝通,主席係負責全港小學事宜的助理署長。
△ 與署方及官非會聯手,在一九七九年春天先後在皇仁中學及伊利沙伯中學舉辦了「官小聯合展覽會」,將官小優點向市民介紹,參觀者數萬人,好評如潮。
△ 成功爭取了官小與官中的聯繫派位制度。官中預留一定數目學位給官小學生升讀中一。這制度實行了廿多年,收效甚佳。但近數年屢受衝擊,瀕於取消。在會方與官方多番磋商下,幸終將脫鈎期限推遲。
△ 上述不幸成為了「超額」的數位校長,可暫在視學處工作而不須調往中學任教;一俟有校長退休或離職,便立即回復校長職位。這也是會方與署方談判的結果。
△ 會方一再向教署及公務員薪酬委員會抗議並爭取後,一九八一年,官小校長獲增加一個名為「首席助理教席」的職級(Principal Assistant Master),薪津增加三點,並享有房屋津貼,一切與同等資歷的督學和教育學院講師相同。
△ 會方要求無小學教學經驗的教育學院講師,須在官小觀課甚或試教一段時間,然後轉為實職。此事曾令某院長大動肝火,但會方堅持原則,結果依原定計劃執行多年,教署高層亦支持此舉。
△ 一九八零年後,官小聲譽恢復,學生人數大增,被稱為官小的「中興時代」。會方要求署方增建官小,遂有屯門、沙田、粉嶺等官小開辦。至廿一世紀,在全日制推行下,增建之各官小更不在話下了。
△ 經歷過多年的「官小自強運動」,帶來了「官小中興時代」。會方一方面自我學習自我增值,另一方面,也和友會加強聯繫,保持良好聲譽。一九九零年起,曾多次舉辦「傑出官小學生」運動和在紅磡體育館舉行「官小聯合畢業典禮」,深獲各方嘉許。
△ 「九七回歸」前後,官小校長忠於職守,接受教改各項挑戰,勇於承擔、熱心教育,令官小聲譽更隆!且校長大多好學上進,不斷進修,本身固然增值,職級再升一級,而更重要的,乃是信心十足,「俯首甘為孺子牛」,重重難關重重過也!
轉瞬數十年,官小校長協會與其他工會有異,可能是本會具有一些特點:
(一)會員均為官小校長,彼此工作性質、範圍、問題大多相同,會員間
較多溝通。
(二)早期教署並無課程訓練校長,惟本會每年暑假前,必主動歡迎新委
任之校長,提供經驗,熱心支持。後來更發展至由理事探訪新任校長。
(三)會方將會員分為若干「網」,由資深者擔任召集人,倘有問題,即
可透過網絡尋求解決辦法,合作無間。
(四)會員凝聚力極強,多年來參加會員之校長人數均達百分之一百。會
員辦事能力高,團結一致,眾志成城。同時,由於官小與津校的制度不同,教署(今已稱為教育統籌局)對官小的照顧亦略異。在會方不斷要求及爭取下,官小同工的培訓有所增加,官小的發展方向及目標亦十分清晣。在官方與會方的互相尊重及合作基礎上,目下「官校發展小組」中,本會乃成員之一,正式參與設計發展藍圖,為下一代謀幸福。
(五)會方經常舉辦研討會,討論教學問題,評核方式、行政措施等等。
復有送舊迎新會、新春團拜、康樂活動等等,數十年來如一日,傳統不變。
(六)「人情味濃」----一九九零年代中期更改會章,使退休後之校長仍
可參加各種活動。「老中青」三代常相處一堂,人材濟濟,為友會所罕見。
(七)現職官小校長人數雖少,但由於會員質素高,作風務實,行動一致,民主而和諧;情理兼備,公正守法,合作而無怨;故成為教署一有地位之工會,深為各方器重。
統而言之,官小校長協會確是香港一個重要的工會。
新世紀前後,香港教育面臨了重大的衝擊與改革:資訊科技的引進、縮
班、教師語文基準試、通識教育、學校轉直資、甚或因學童人少而引致「殺校」等等問題,均極具挑戰性。面對這些問題,官小校長協會同人每每表現對專業的承擔,積極參與討論、諮詢,並提出有素質的建議。更在適當的時機,盡量發出有份量的聲音,令官小的意見備受重視,提高官小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的地位!
官立小學校長協會正式成立三十週年了,撫今追昔,向前瞻望,且讓我們異口同聲說一句:
「我們以身為官小校長為榮!」
二零零五年十一月 周澤雄撰寫
筆者有幸,參與本會數十年,素以身為會員而自豪。半個世紀以來,目睹官立小學由「貴族」而轉為「平民」;興盛、沒落、中興至今日的再成為中流砥柱。滄海桑田,變遷至大。筆者年逾古稀,垂垂老矣,但仍蒙會方不棄,時加珍錫,更喜見後起之秀,盡皆俊彥才女,興奮之餘,乃恭書會史如上焉。
二零零五年十一月
筆者自按:
本人自一九五三年九月起,先任教官立中學兩年,繼而擔任官小訓育主任、副校長、視學處副督學(任此職時曾遍訪一零四所港九及新界之官小),再擔任官小校長直至退休。服務期間,並曾兼任教署之成人英文班及成人夜中學教職凡廿餘年。此外,亦參與多個教署小組及本會代表工作,歷盡滄桑,亦苦亦樂。回首前塵,逾半世紀矣,閱歷不少,惟今世紀數年來之新人新事,則未敢月旦焉。所以「自按」一番,乃只因與官小關係密切如斯者,為數已極少也矣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